日前,四川省委宣传部“全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骨干人才培训班”开班,四川大学教授、博导,世界研学旅游组织WRTO执行主席,来也股份创始人杨振之教授应邀授课,以《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题,进行系统阐述和创新解读。
四川省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市(州)党委宣传部分管、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双试点”县(市、区)党委宣传部、省非遗保护传承基地、有关文博单位(机构)等主要负责同志80余人参与培训学习。
同期授课的专家还有: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中宣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家组组长,南京大学教授姚远;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李水城;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宋新潮;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副司长李晓松;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安来顺;中铁科研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院长王逢睿;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主任,三星堆与古代文明研究所所长彭邦本;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宋洋洋。
此次培训中,杨振之教授授课题目为《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解读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文旅融合的底层关系,分析全球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典型模式与实例,以剑门关景区、都江堰景区、三苏文物主题游径等来也股份案例为样板剖析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旅融合创新实践,并结合实际提出四川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授课人:杨振之
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世界研学旅游组织(WRTO)执行主席
成都来也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
#壹
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与文旅融合的底层关系
国外对文化遗产价值认识不断深化、保护的实践不断发展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以单体建筑、构筑物等的保护为主 |
第二阶段 由单体建筑保护扩大到建筑群、 城市景观和建筑环境 |
第三阶段 制定更具有针对性 特性和地方化的保护政策 |
杨振之教授还分享了修旧原则的渊源与演化:法国流派“修旧如初”,英国流派“修旧如现”,意大利流派则认为修复的目的是传承后代,“修旧如旧”乃至“修新如旧”则是很有中国特色的说法……当下,对“旧”的不同理解存在逻辑矛盾。杨振之教授认为:厘清逻辑的前提是重塑遗产保护观,文化遗产保护要立足层摞与活化,而活化利用是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推动文旅融合的必要支撑和关键动能。
#贰
全球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
典型模式与实例
杨振之教授一方面解析了意大利、法国、日本历史文化城区整体保护模式,另一方面解析了文物建筑保护与活用模式。
意大利的整体保护模式以法定“历史中心区”作为保护单元,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历史中心区”的宏观保护,二是对“大遗址”的整体保护。其中,“大遗址”的整体保护,是指对发掘出土的大片古代遗址的保护。其原则是不改变遗址古迹的原貌,以遗址公园或博物馆等形式将出土时的现状全面完整地保护起来。
法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保护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建筑立面的保护,建筑的立面受到严格的保护,此外,建筑内部在不对整个建筑结构进行改变的情形下,都是可以进行改造的;二是景观段的保护,即之前所述的第二阶段,对象由单体建筑到区域环境的保护,即重要的历史街区,重要的建筑周围的环境进行保护,这与我国的历史街区、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相类似。
其次,法国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通过对其进行功能置换,使文化遗产得到振兴。再次,坚持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但并不拒绝现代创新。并从完善的法律制度、民间保护力量的参与两方面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形成体制保障。
日本的整体保护模式则以健全的法律体系作为管理支撑和行动指引。
文物建筑保护与活用模式依历史原貌传承文物建筑的完整性、依历史残状保护文物建筑的真实性、依文化脉络强化文物建筑的时代性、依非遗匠人强化文物建筑的传承性。
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活用模式:杨振之教授深度分析解读了文物资源再创作与文博IP运营,展示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法国的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多方实践。
#叁
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
文旅融合创新实践
案例一
探索历史场景的体验创新
推动剑门关提档增效
体验创新助力剑门关成功创5A
2013年剑门关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提升规划
一、旅游产业布局
针对景区旅游服务设施明显不足的问题,来也股份提出以剑门关古镇为载体,实现景区产业转型升级的策略,以三国文化为主题建设特色旅游风情小镇,作为剑门关景区和翠云廊景区的旅游综合接待基地,深入挖掘三国文化和当地民俗文化,通过传统文化、现代时尚相结合的方式丰富旅游业态,增加游客可以停下来体验的多层次、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引导景区从传统“观光+休闲”向“观光+休闲+度假”转型,延伸产业链条,营造昔日蜀道商业繁荣之景象。
二、旅游体验创新
1、体验蜀道之险
要体验蜀道之险,就要让游客真正地体会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因此我们策划了更多惊险剌激的体验性项目,打破常规的游览方式,让传统的山地型景区焕发新的生命力。如增加了玻璃悬空栈道、4D场景体验、虚拟动漫再现等旅游产品,丰富游客体验。
增设翠云廊文化科普设施
2、体验蜀道之美
体验蜀道之美,就是要让游客融入到千年蜀道特定的环境氛围中,穿越古今,体会古蜀道的美景,因此我们提出首先要保护古道遗产,同时营造渲染浓厚的蜀道文化氛围,并增加马道体验、恢复古驿站、打造文化景观节点等产品,让游客真正置身其中,体会蜀道之美。
邮驿文化展示
3、体验式的交通
剑门蜀道是中国古代交通的活化石,体验剑门蜀道特色的交通方式必不可少,我们提出了建设鸟道、马道、景观步游道、观光车道、索道、滑道、往复式吊车、热气球等体验式交通的构想,游客可通过不同高度、不同角度体验剑门之险、蜀道之美,形成立体化、多元化的体验式交通体系。
三国军事文化+文化主题业态
三、旅游项目创新
1、恢复鸟道
结合原有居民采药道路恢复仙女桥下部的鸟道,以绝壁步游道的形式连接崖壁上下,让游客体验剑门之险。
蜀道主题文化科普展示
2、新建索道(往复式吊车)
新建往复式吊车,连接崖壁上下,车厢外观做立面处理,与周边崖壁色调一致,全线长度400米左右。
3、玻璃悬空观景平台
规划沿山体外缘建设观景平台和栈道,整体结构采用轻钢玻璃结构,并伸出断崖之外,地面铺装采用硬度极高的透明钢化玻璃,为游客提供绝佳的观景和摄影点,让游客体验心跳的感觉,强化剑门地貌雄险奇特特征在游客心中的印象。
玻璃悬空观景平台
4、恢复古驿站
依托张飞广场原有建筑和景观廊进行改造,保持建筑整体结构完整,并增加特色的景观小品,包括手推车、石磨、酒坛墙、拴马桩等,强化驿站主题;增加仿古的休闲设施,为游客提供茶水等服务,完善景区的服务功能。
文旅融合助力剑阁旅游二次腾飞
2023年剑门关翠云廊核心旅游区提升规划
站位中华文明视角,从“大蜀道” 时空关系去审视剑门关和翠云廊,提出剑阁旅游二次创业的空间格局。以剑门关景区为核心,实现“景城镇”一体化发展。
剑门关提升重点:以自然为基,文化沉浸,硬件上“微改造”,体验上“大提升”。
姜维机甲互动体验场景
案例二
立足文化挖掘与活化
助力都江堰焕发新生
这一部分,杨振之教授提出以文旅“人-货-场”的视角来看现状问题,即纵观文旅市场,想做好文旅项目和消费,一是聚焦“人”,做好游客市场的洞察,二是聚焦“货”,有关产品和内容供给,三是聚焦“场”,包括游憩和体验场景。基于此就都江堰案例解读都江堰价值、分析都江堰文旅发展问题、展示定位思路和提升规划内容。
都江堰价值特征
都江堰提升目的
都江堰提升思路
优化“1+2”游线,细分游憩需求 |
活化2大文化地标,彰显文化价值 |
激活3大闲置片区,提升空间感受 |
营造4个特色场景,构建个性体验 |
提升规划-功能分区方面
“1+2”游线体系
1主——慢游深度体验线
2次——快游环线、专项体验线
活化 2 大文化地标
都江堰世遗文化传承中心
水文化元宇宙智慧馆
激活 4 大闲置片区
离堆古园片区
金刚堤片区
二王庙片区
松茂古道片区
案例三
文脉赓续模式创新之
三苏文物主题游径
规划定位
全国三苏文物主题游径先行示范带。以三苏主题文物为核心,将三苏具有相同或相近主题元素和价值内涵的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纪念馆、文化场所、A级景区等历史文化资源有机结合形成的休闲游憩游览线路。在全国做到先行先试,示范引领,让三苏历史文化资源可游、可赏、可学、可感。
三苏主题文物主题游径概念
以三苏主题不可移动文物为核心,将具有相同或相近三苏主题元素和价值内涵的文物古迹、遗址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纪念馆、文化场所、旅游景区、历史街区等历史文化资源有机结合形成的具有三苏文化特色的人文游憩游览线路。
岷江行舟场景——“江上同舟诗满箧”
三苏游径绿道骑行
规划策略
策略1:固动力
整体保护,感受原真
保护展示三苏文物资源
策略2:筑合力
化零为整,串珠成链
构建三苏文物主题游径
策略3:扩张力
产业融合,极化价值
发展“三苏文化+”场景
#肆
四川优秀传统文化
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意义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通过旅游的方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保护,使更多的人了解、体验和珍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经济的繁荣和就业机会:通过开发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同时,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
文化交流与跨文化理解: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促进世界各地人民之间的友谊与和谐。
二、四川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具备综合优势
四川传统文化谱系十分完善 |
传统文化知名度优势显著 |
传统文化知名度优势显著 |
三、四川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可行之道
一是构建传承体系,发挥协同效应;二是把握传承载体优势,形成模式示范和品牌传播效应;三是统筹多元化抓手,加强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四是提升城乡规划中的传统文化表达和文旅功能配置;五是推进市场导向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六是扶持科技创新投入,赋能传统文化传承与文旅新质生产力。